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冼星海为什么去巴黎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冼星海为什么去巴黎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留学巴黎概括所写事件?
留学巴黎读后感
阅读完《留学巴黎》,知道了冼星海一人在巴黎,不怕困难,不怕受苦,他不怕任何艰辛痛苦,为祖国做贡献。
他一个人来到巴黎,他经常过着一个在失业和饥饿,寒冷中过着痛苦的日子,他找到了职业,但他有非常爱好音乐,爱好学习,他非常的渴望学到更多的音乐知识,而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工作。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下役,想餐馆跑路的,理发店杂役的,还做过男仆,还做过看守电话的用人和其他各种各样被人看做下贱的跑腿。他是多么的痛苦啊!他还是在各种各样繁重琐碎的工作中,还能抽出一些时间去学习,去学习他的音乐知识。但是,他学习的时间,还是不固定的,但是,他还是那样的不浪费一分一秒去学习。
他还是有上课的时间,所以一到上课的时间,他就千方百计的腾出一点的时间去上课,上完课就要去上班,他没过多的时间来复习和演练,只等晚上的时候,才能在厨房里,巩固复习小提琴就好了,他没有国道的时间来奢望自己来学习,这还不错了,但还有不好的是,又是一大早五点钟。有一次,他因为晚上没睡好,早晨起来上班的时候,因为头晕连人带饭菜摔倒在地,结果第二天被开除了。
他是多么的忙碌,多么的无助,但是他还是不放弃,一步一步慢慢走下去。所以,读完《留学巴黎》,从中感悟到我们一定要学会刻苦,努力的学习,为祖国做一份贡献。
旅法勤工俭学中的名人?
在1919-1920年之间,先后有20批约1600人赴法勤工俭学,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其中以四川(378人)、湖南(346人)、河北(147人)为最多。
他们基本上都是16~30岁的青年,本着“勤以工作、俭以求学”的精神,积极探索着富国强民、救亡图存的新道路。
赴法留学的这批人中,有许多日后都成为了中国众多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比如革命领袖周恩来、邓小平,开国元帅陈毅、聂荣臻,科学家钱三强、严济慈,艺术家徐悲鸿、冼星海,文学家巴金、钱钟书等,还有的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象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向警予、郭隆真等。
厉宽
东阳首位参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者
1924年11月30日,上海《申报》第18版登载了一条消息“厉登斋君学成返国”:厉君登斋,浙之东阳人,于一九一九年私费赴法,入克诺伯大学,研究电学。厉君勤奋过人,屡试辄冠侪,师友咸器重之。今夏毕业考试又列入前茅,得学位,法国电工厂聘任为工程师,厉君急欲归国省亲,未曾允诺,闻已于十月二十三日乘包岛斯邮船返国
石家庄的红色故事和人物?
红色故事之一:抗战时期宁死不屈的“挂云山六壮士”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完成牵制日军任务后奋勇作战最后纵身跳崖壮烈牺牲。
他们是吕秀兰,康三堂,李树祥,刘贵子,康英英,康二蛋。
喜欢黄河大合唱的原因?
一是星海将自己的个人出路放在了民族的出路当中。抗战期间上海的百代唱片公司曾邀请他过去创作像黎锦辉那样的流行歌曲,并开出两百大洋的月薪,当时一般的打工仔平均一个月才挣两块大洋。这相当于一百个打工仔一个月的工资。面对这样高的工资,星海不为所动,他写的《黄河大合唱》到今天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1939年,他在延安的窑洞中埋头《黄河大合唱》的谱曲,六天六夜,终于完成了。这时光未然说:“你是广东人,我应该煲汤慰劳你。”可是那时哪有什么东西给他煲汤呀。于是光未然想办法搞到了一份“高干特供”,二斤白糖,又买到一点肉,请他吃了一顿肉。
二是《黄河大合唱》的艺术植根于中国的土地之中。自萧有梅和黄自从西方留学回来,开创了用西洋作曲技法谱写中国曲调的道路之后,在这条道路上真正获得巨大成功的是冼星海。他对西方的东西不是照搬,对西洋作曲技法的借鉴是不留痕迹的。他对民族的东西不是拿来贴标签,而是将所有民族的东西融会贯通在作品中。这些民族的东西我们听不出是采用了哪一首曲子,但一听就是我们中国的。例如“黄水谣”,它有“四季调”的音乐元素在里面,但又不是“四季调”。还有“河边对口唱”中张老三、李老四的旋律,明显是山西的曲调。再有,“怒吼吧,黄河!”一句,这不就是京剧的叫板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冼星海为什么去巴黎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冼星海为什么去巴黎留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